媒体报道
民间艺术发展创新路——上海三林镇舞龙
龙,中国古代的图腾,中华民族的象征。人们视它为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的神物。有的地方久旱不雨时,便舞龙祈雨;有的地方插完秧,会舞龙驱虫。时间久了,便形成了一项传统的民间艺术——舞龙。
舞龙起源于汉代,经历代而不衰。舞龙最初是作为祭祀祖先、祈求甘雨的一种仪式,后来逐渐成为一种文娱活动。随着华人移民到世界各地,现在的舞龙文化,已经遍及中国、台湾、香港、东南亚,以至欧美、澳大利亚、新西兰各个华人集中的地区,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标志。
三林镇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龙狮运动之乡。这里依托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浓郁的群众文化氛围,积极传承和创新三林龙狮等本土特色文化,积极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以精彩纷呈的文化生活激发群众昂扬奋发的精神风貌。提起舞龙,上海市龙狮协会常务副会长、三林舞龙的代表性传承人陆大杰与舞龙有着深厚的不解之缘。
我跟舞龙结缘要说是在小时候了,在四五岁的时候,还是听我外公,谈三林舞龙行街表演的故事。还有当我五六岁的时候就跟着三林舞龙行街表演的队伍从东街走到西街,从西街又回到东街。舞龙队的人全都回家了,这时候我才回家,人家叫我是舞龙队的跟屁虫。正是凭借着这种热情,让陆大杰一心扑在舞龙活动中,不能自拔。对于他来讲,舞龙有着独特的魅力。其实小时候就感觉到舞龙是一个男人玩的东西,特别体现一种阳刚之气,所以很羡慕。因为我看到的舞龙队都是我们隔壁那些搬运工人、装卸工人,都是力气很大的。所以把那种龙啊,龙头舞的呼呼有声,特别(享)受。从小有了这么一种感受以后,好像处处关心这方面,只要看到哪里有舞龙就往哪里钻。
那么真正的接触舞龙也是在改革开放刚刚开始,那个时候民间艺术的复兴,当时很有幸参加了农村的文艺宣传队。文艺宣传队里面,把民间的东西特别关注,特别的把这些东西揉到了宣传内容里面。
到了1976年,四人帮粉碎的时候,真正的把三林的舞龙从农村带到了市区。
三林舞龙活动历史悠久,可追溯至宋元时期。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源于古代农耕文化的浦东绕龙灯已成为一项集娱乐、喜庆、健身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习俗活动,同时也成了一种形式活泼、表演优美的民间舞蹈形式。
传统的舞龙形式主要有:布龙、纱龙、草龙、香火龙、小白龙、游花龙等。当地的舞龙队伍主要分布在各村宅、氏族及一些行帮中,最负盛名的要数三林镇一批“挑行口”帮(即搬运、装卸工人)组成的舞龙队。
然而,随着外界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舞龙活动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要想让舞龙这项活动更好地传承下去,三林镇在继承了传统的项目外,不断积极创新,使舞龙这项活动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其实中国的舞龙样式非常丰富,粗粗算一下,不少于两百三百个表演样式,非常多。外界文化对中国,特别是青年人的冲击是很大的。让青年人喜欢这项运动,必须要有创新的状态来展现在大家的面前。那么我们在一个提高他的技术,提高他的难度。这样用技术难度增加舞龙亮点,也就是说我们抓的第一步是竞技方面的,就是难度跟亮点。第二点还是普及,毕竟舞龙这项运动还是大众喜欢的,老少都喜欢的。那么在普及方面,要适合不同人群、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人参加这项运动。
为了更好的开展文化活动,2005年2月,由三林镇人民政府投资建设的三林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成并开放。文化活动中心是一座集文化展示、体育健身、图书信息、教育培训、公益电影、团队服务为一体的大型社区文化活动场所。依据上海市社区文化活动中心配置要求,突出社会性、开放性、公益性的功能定位,追求一流设施、一流管理、一流服务。以“群众的文化需求、我们的服务追求”为宗旨,创新管理,优化服务,做到天天有活动、周周有展示、月月有演出,追求热情服务零距离、群众满意零投诉,努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真正办成宣传先进文化阵地、传播高雅文化的乐园。
- 上一个:三林舞龙赴台文化交流
- 下一个:浦东时报特供:闹元宵 赏花灯 人团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