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栏目

顺利晋级全运会舞龙项目决赛 上海三林舞动海派龙

2017/6/30

在重庆铜梁进行的全运会群众比赛舞龙项目预赛中,上海三林舞龙队顺利晋级,陈春华和他的兄弟们7月将去天津参加决赛,“我们世锦赛、农运会金牌都拿了,如今又赶上了全运会。”

精心编排有意境

舞龙作为历史悠久、生活气息浓郁的民俗,既有文化又有运动技巧和规范训练,把舞龙提升为有体系的运动项目,能更好地保护、传承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三林镇是中国舞龙之乡,1994年舞龙正式被列为竞技项目,规定套路就是以三林舞龙队的为标准。

“我们的编排动作连贯,‘跳龙’特别多,很多是360度的,你看到的是一条‘翻江倒海’的龙。”舞龙队现任教练唐永清介绍,三林舞龙讲究技巧和表现力的融合,表演套路烙上了海派文化的印记,“四海汇聚,成就了今天的大上海,我们设计了双龙和龙风筝,特地请乐团创作并录制配乐,表达这种意境更充分。”

退役“龙头”再回来

晚上7时,体育馆灯火通明,陈春华换上队衣,扎紧腰带,和兄弟们开始又一天的训练。一周六次,每次两个半小时,队员都是腾出自己的时间来训练。赵文强在微信朋友圈开玩笑,“你们踏青,我们踏泥;你们郊游,我们加班;你们聚餐,我们训练。”

三林舞龙队以三林镇本地的“85后”为骨干,也吸收了其他人才。张叶懋大学毕业后留在三林镇工作,结识了舞龙队的陈春华、蔡宜明等人;涂波在大学时学习舞龙,了解到三林镇是舞龙文化的发源地,加入进来。

若不是全运会召唤,“龙头”陈春华已经退役,“舞龙有句话,‘累死龙头,跑死龙尾,笑死龙珠’。”十年队龄,陈春华老伤不少,但龙头一步,龙身十步,在全运会20米见方的场地上,把握走向、节奏的“龙头”至关重要,舞龙队需要陈春华,陈春华也舍不得放下。

半夜琢磨新动作

上一代队员周志军也回到舞龙队,和陈春华一起担任全运会比赛的“龙头”。

“家里奖牌放了一抽屉,现在老兄弟要帮忙,当然来啰。”周志军一边拍拍肚子说自己胖了,一边加紧锻炼,恢复力量和耐力。

杆长1.65米,龙头重5斤,要在7到10分钟里不停舞动龙头,带动18米长、直径33厘米的龙身翻江倒海,周志军清楚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二十多年前我在三林舞龙队,一天要跑一万米,大家都很拼,但是真的喜欢,动作编排都是几个兄弟一起琢磨的。”唐永清和周志军是舞龙队的师兄弟,如今当了教练睡觉也琢磨动作,“半夜醒过来,脑子里还在编排,怎样顺,怎样好看,三林舞龙要求人龙合一,龙要舒展,而不是皱在一起。”

九把一珠,四根上桩,四根下桩,力量在腰间,功夫在手腕,节奏在脚下。陈春华说,特奥会时好莱坞动作明星施瓦辛格来舞龙队访问,拿过龙头比划了几下,就支撑不住。龙舞起来,要保持龙的造型,龙珠引领龙头,龙头转得快,龙尾跟得紧,还要完成穿越、翻滚。张叶懋说,每次都以400米冲刺的速度在练,一场下来就想吐。涂波说,“心思必须定下来,不然动作一受影响,整条龙表演都会受影响。”

兄弟情谊代代传

2012年农运会前,蔡宜明伤了脚踝,休息了三个月。如今,这批舞龙队员都在30岁上下,有时因为工作,生活不规律影响到训练。把三林舞龙的文化遗产往下传,成了他们的使命。陈春华透露,三林镇和上海体育学院合作,体院的学生输送到了队里。这次全运会,几名学生和陈春华他们一同参加。

每天晚上的训练,张叶懋他们会先开车去地铁站接学生们,“有表演机会的话也带上他们,见见世面,锻炼心理承受能力,表演还有几百元津贴。学生们也不容易,平时训练完回学校浴室都关了,只能打盆水擦擦身。”张叶懋说,在一个舞龙队里,大家都是兄弟,连生日蜡烛都是在这里吹的,这份兄弟情要传下去。